位置:首页 / 患者版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角 / 正文
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内分泌(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古丽娜孜·吐尔逊常常接诊一些因营养不良而健康受损的老年人。她指出,许多老人表面上看三餐不缺,实际上却长期陷入“隐形饥饿”——吃得不少,但身体必需的营养素却摄入不足。这种情况往往与老年人身体功能的自然衰退密切相关。
古丽娜孜·吐尔逊解释说,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咀嚼能力、吞咽功能和消化吸收效率都会逐渐减弱。这就导致了一个困境:有些食物想吃却嚼不动,吃下去了也难以充分吸收。因此,现代老年饮食的核心,是要兼顾营养需求与身体能力,围绕“安全、易食、营养不流失”这三个目标来安排。她强调,2022年版《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就特别提出了老年人饮食首先要保证安全易食,在这个基础上追求营养全面。
针对不同身体状况的老人,医生给出了具体建议。对于牙齿缺失、咀嚼力弱的老人,推荐“软烂性”饮食——食物要柔软而有弹性,用筷子能轻松夹起,入口稍嚼即碎。比如煮饭时多加5%~10%的水,让米饭呈现温粥般的质地;肉类要剔除筋膜,炖到筷子能轻松戳透;鱼肉优选刺少的品种,切成小块;鸡蛋以水煮蛋或鸡蛋羹为宜;蔬菜如冬瓜、胡萝卜要炖得软烂,一些粗纤维蔬菜可先焯水再烹饪,以减少对肠胃的刺激。
对于吞咽困难或有认知障碍的老人,则需要更细致的“泥糊状”饮食。古丽娜孜·吐尔逊推荐,可以使用破壁机,“比起普通搅拌机,破壁机打出的食物更细腻,能显著降低呛咳风险”。她建议将主食、蛋白质和蔬菜一起打碎,比如鸡肉加胡萝卜,豆腐配菠菜,制成均匀的泥糊。调味时可用番茄泥、香菇粉等天然食材代替盐和味精,这样既满足味觉需求,又避免摄入过多盐和油。
“最需要关注的是长期卧床或重症恢复期的老人,他们需要‘流质’饮食。”她说,这种饮食要像米汤般细腻,能用吸管慢慢饮用。可以将米饭加水打成米糊,或使用藕粉、过滤后的蔬菜汁作为基础,再加入蛋白粉等补充营养。医生特别提醒,这类食物要现做现吃,否则维生素C等营养素会快速氧化流失。
在选择食材时,营养密度是重要考量。古丽娜孜医生见过太多老人习惯早上喝粥、中午炒菜放点肉、晚上继续喝粥的饮食模式。特别是在牧区,有些老人一日三餐只喝奶茶,结果普遍出现贫血、蛋白质低下等问题。
她强调,老年人每天需要每公斤体重1~1.2克蛋白质,一个50公斤的老人至少需要50~60克优质蛋白。因此要优先选择鸡蛋、牛奶、豆腐、瘦肉等体积小但营养高的食物,避免萝卜、冬瓜等看似软烂实则营养密度低的食材。
针对子女备餐的普遍现象,古丽娜孜医生明确表示不建议:“一次性做好一周的饭菜冷冻保存,营养流失很严重,还可能引起消化问题。”她主张老年人饮食最好现做现吃,鼓励老人多参与社区食堂等集体用餐,这不仅能保证食物新鲜,还能增加进食的愉悦感,避免孤独就餐带来的敷衍了事。
最后,她分享了一个令人警醒的病例:一位独居老人因经常吃隔夜剩饭,一次食用重新加热的剩菜后出现恶心呕吐,送医确诊为酮症酸中毒——其根本原因是重复加工的食物营养流失严重,而油脂和热量却增加,导致血糖失控。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老年人饮食无小事,科学的饮食调整不是降低品质,而是根据身体能力量身定制的健康方案。”古丽娜孜医生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老年人吃得下、吸收好,远离隐形饥饿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