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患者版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角 / 正文

本报讯(文/通讯员 柴美玲 冯雪娟 记者 宋楚娇 图/医院提供)10月18日,第六届中亚骨科学术会议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会议由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骨科医院)承办,旨在聚焦数字骨科、智慧医疗新技术与新材料,深化医工交叉融合创新,培育骨科新质生产力,共筑健康丝绸之路。
冰雪运动医疗保障中心揭牌 开启新疆冰雪运动安全新篇章
开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与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跨省结对·共筑美好”职工志愿服务活动启动;同时“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结对联盟签约及揭牌仪式举行;以及由吉林大学授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的“北方六省区冰雪运动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区域分中心”正式揭牌,这标志着新疆冰雪运动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希望依托分中心的成立,发挥自身优势,优化冰雪运动医疗保障体系,推动区域内冰雪运动创伤防治、康复医学及科研创新的协同发展,为运动员和冰雪爱好者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服务。”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舒莉道。
北方六省区冰雪运动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于10月15日正式成立,该中心由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大学“冰雪旅游场地装备与智能服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联合牵头组建,黑龙江、新疆、河北、辽宁、内蒙古和吉林六省区近百家高校、滑雪场、医疗机构和科技企业共同参与,标志着中国冰雪运动安全保障工作迈向区域协同新阶段。
未来,在北方六省区冰雪运动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的帮助与支持下,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将秉持“教育先于预防,预防优于救治,救治融于康复”的理念,加强与各分支机构及兄弟单位的合作联动,携手开启冰雪运动健康发展的崭新征程,为北方六省区乃至全国冰雪运动发展筑牢安全屏障,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数智骨科技术交流盛宴 共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手术前沿
开幕式后,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等国内外骨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聚焦人工智能、数字医疗、3D打印、机器人辅助手术等前沿领域,通过理论传授、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共享骨科医学的前沿成果,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富有启发性的学术盛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足踝外科主任施忠民以《数智医疗赋能足踝外科一体化诊疗》为主要内容进行授课,讲解数智化医疗及足踝医学发展新路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卫生部N.D.巴特别诺夫国家创伤骨科科学中心第三骨科病房创伤骨科医生别克纳扎罗夫・阿斯卡尔詹围绕《Z形转子下截骨术在严重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评估》进行交流,探讨该术式对改善髋臼覆盖、恢复下肢力线的作用。
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脊柱外一科主任医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脊柱外科研究所主任马原作《纵横八十年代田氏骨刀截骨+哈氏棒固定矫形到吾辈奋力传承的回顾与展望》主题分享,通过大量临床案例深入解读脊柱畸形矫正技术,分析3D打印技术、机器人辅助技术对脊柱畸形矫正的影响。
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脊柱外三科、骨与软组织肿瘤科主任宋兴华以《机器人辅助下脊柱微创手术的应用》为题,通过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解析机器人系统的三维定位、术中导航等核心技术原理,阐明其如何突破传统手术精度局限;并结合压缩性骨折、腰椎曲度变直、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典型案例,解析机器人辅助技术的应用,直观展现该技术在创伤控制与疗效提升上的优势,为临床应用提供实践参考。
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关节外科主任孙荣鑫则以《机器人辅助膝关节置换术功能学对线选择和思考》为题,详细探讨了机器人辅助技术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优势,包括精准定位、个性化手术方案制定及术中实时调整功能。重点分析了功能性对线理念与传统机械对线的差异,通过临床案例对比,展示了功能学对线在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减少软组织张力及提升长期稳定性方面的显著效果。
中亚骨科学术会议深化合作 推动骨科高质量发展
此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为与会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与会人员纷纷表示,通过此次会议的深入交流探讨,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更对骨科领域的新技术、新理念有了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与掌握。
据悉,中亚骨科学术会议举办至今,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与中亚国家在骨科专业领域的合作不断拓宽、加深,从最初的交流互访到中亚骨科专科联盟成立,在医学交流、业务指导、医疗服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与中亚国家开展深入交流与互鉴。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积极推动与中亚五国以及其他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深入合作与交流,用实际行动携手周边国家,共同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卫生健康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