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患者版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角 / 正文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娜扎开提·柯尤木
前一秒还在配药输液,下一秒就拿着手机拍摄科普视频;白天细心照料患者,晚上伏案撰写科研论文……当护理专业与时代浪潮碰撞,护士们正重新定义职业边界。
从输液室到短视频片场:护士的跨界科普实验
深夜,新疆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依然亮着灯。护士长岳英的手机屏幕上,一段关于“肌少症”的科普视频脚本正在反复修改。
画面里,“老年旅行团参观医院”的剧情设定让年轻护士们忍俊不禁:“护士长这是要跨界当导演了?”
这段视频的灵感,源于岳英对AI技术的巧妙运用。
“很多老年人认为腿脚无力是自然衰老,我们就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打破误区。”36岁的岳英从业16年,先后在心血管科、老年病科工作,运用AI,她将常见的老年病护理知识和旅行文案融合,生成通俗且有趣的脚本,制作成科普视频。
视频中,老人不慎跌倒,随即弹出AI生成的动态肌肉解剖图,直观展示肌少症的危害。
“情景剧+可视化讲解”的形式十分受欢迎,如今科室账号下的30多条原创科普视频已成为老年患者的“健康宝典”,其中“防跌倒指南”更是被社区工作人员广泛转发,评论区里满是“护士导游什么时候开直播”的热切呼唤。
AI的应用不局限于科普。
面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术后护理难题,岳英团队曾一度束手无策。她结合重症医学科同行的建议和护理指南,借助AI分析优化护理方案,最终使患者的黏膜损伤率和误吸发生率显著下降。
“AI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帮我们梳理思路、碰撞火花,但最终的护理方案必须融入我们的专业判断和人文关怀。”岳英说。
ICU实战搬进课堂:23年护龄的“生命预演”教学法
5月15日下午的新疆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室里,43岁的马菊花放下病历夹,转身在黑板上画出一道惊心动魄的生命曲线。作为乌鲁木齐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她每周都要把监护室的“生死时速”转化为教学案例。
“摩托车司机颅脑外伤,现场该先止血还是先转运?”问题抛出,教室里瞬间安静。
马菊花用23年的临床经验重构急救场景:从模拟120电话的紧张对话,到监护仪报警声响起,再到多学科会诊时的专业术语交锋……当讲到“为保住气管切开患儿的生命,医护团队48小时轮班盯守”时,有学生悄悄抹了抹眼角。
“智能监护系统能显示200项参数,但识别孩子睫毛的细微颤动才是真功夫。”马菊花的手机里存着300多个临床案例视频,即便接送女儿放学的路上,她的蓝牙耳机里仍播放着护理前沿讲座。
最近,她正在研读一篇有声论文《DRG付费下护理精细化管控》。“这篇论文颠覆了我以前‘DRG和护士关系不大’的认知,果然学无止境。”她笑着说。
从体温记录到国家专利:护士站的“硬核发明”
走进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脊柱外二科护士站,泛黄的手写病历本静静躺在铁皮柜里,而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的护理数据讲述着时代的变迁。
护士马悦轻点鼠标,系统自动生成的体温曲线图让过去30分钟的手工记录成为历史。“省下的2小时,能多指导5位患者做康复训练。”她说。
护士长常玉萍的办公室如一座“技能博物馆”: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等7本职业资格证书旁,摆放着团队研发的脊柱护理专利模型。
“智能系统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帮我们腾出双手,去触摸更多生命。”她抚摸着科室自主研发的“颈椎调节枕”——这款针对术后患者的护理用具已获得国家专利。
在这个日均处理200条护理指令的科室,科技与人文始终交织。
护士王新茹扫描患者腕带时,总不忘问一句“昨晚睡得好吗”;年轻护士的培训课程里,既有PDA设备操作指南,也有常玉萍亲授的“一针哲学”:“当年给骨折患儿打针时,六双家属的眼睛比任何智能监测都让人紧张。技术会迭代,但共情能力永远是最珍贵的护理芯片。”
近四年来,该科室护士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22篇,其中1篇被SCI收录。从铁皮柜到专利证书,这群“六边形护士”正用智慧与温度,书写着护理事业的新篇章。